昨天简单介绍了翻译在西方世界的起源,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翻译对于东方的影响。
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。《诗经》中就讲究翻译的信达雅,《礼记》已有关于翻译的记载。《周礼》中的“象胥”,就是四方译官之总称。《礼记·王制》提到“五方之民,言语不通”,为了“达其志,通其欲”,各方都有专人,而“北方曰译”。后来,佛经译者在“译”字前加“翻”,成为“翻译”一词,一直流传到今天。
由于中国早期历史所处的环境,中华文化的近邻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自己的文字,所以直到佛教传入前,翻译并不广泛存在。
而宗教文献翻译在历史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,如在佛经翻译中,译者在翻译经藏的时候往往会在文件中修饰,令译文更切合中国文化。他们会在译本中增加一些中国的传统观念,如孝道等。
中国的四大名著可谓是世界文明,其中《西游记》是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的著作。这本著作就是以初唐时期,一位28岁立志高远、意志坚强的僧人——玄奘,西行印度求学的真人真事为背景,虽然讲述的是神话故事,但是玄奘印度执行却也是历经艰辛,回国时已是45岁最有。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中,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译佛经。
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,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有了交集。明代的时候,欧洲的天文、几何、医学等方面的典籍已经传到了中国。
由于中西方语言结构的差异,有些西方的术语中国没有,如果硬要翻译,对方就看不懂了。此时的翻译往往采用合作的方式,同初期佛典翻译类似,中国学者与外国人合作翻译,译文的润色方面则由中国学者担当。
而后经过鸦片战争、再到五四运动,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。近代的翻译家认为,翻译除了能够介绍原文内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作用,就是帮助我们创造新的现代言语。
就翻译的基础和背景方面,欧洲与中国是不同的。由于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,中国讨论翻译的人更侧重于综合,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,所以翻译技巧、理论相对少。西方则是对语言本质做细致的分析,基本上是在同一语系的语言之间互相转换。
由此可见,翻译是一门深奥的学问。
青岛译澳翻译咨询有限公司有着强大的专兼职翻译人才团队,云集世界各地高级翻译人员和外语专业精英,致力于消除语言障碍,促进全球商务、技术和文化交流,为中外经贸合作、人文交流搭建一条便捷和谐的桥梁。
译澳翻译,竭诚为您服务!